读ChatGPT评论《历史中的三个七月一日》
按语:本人将旧文《历史中的三个七月一日》在今年(2025)七月一日前夕重新发表了一次,却引来自己的兴趣,要听听ChatGPT如何评说这篇文章的。近来,在业务中多次使用ChatGPT 替代助手,做了研究和搜集的工作。效果印象深刻。便萌生嬉闹主意,请ChatGPT讲评一下这篇文章。同时还给了ChatGPT一个任务,请ChatGPT 创作相应的插图。插图就插在卷首。

作者的写作风格与价值立场评述
本文作者冯志强文风兼具叙事性与批判性,语言生动犀利,常用历史典故和修辞手法强化论点。文章中既有对加拿大立国历史的详实叙述,也夹杂对白宫趣闻等生动描写,语调从平实叙事转向热情赞美和严厉批判。例如,他在描述加拿大历史时用平实客观语气讲述联邦体制和无内战传统;而在回顾加美两国1812年战争时,又穿插“白宫原先不白……美国人匆忙……抹上白色涂料,才得着白宫的称呼”这样的幽默细节,体现了叙事的灵活性。作者还频繁使用成语和谚语,如“雀巢鸠占”来形象刻画欧洲殖民者对北美的夺占。
在引用西方价值理念时,他用“‘赛先生’和‘德先生’,Science和Democracy”(科学与民主)等中英文并用的表达,凸显其语言风格多元。 修辞上,文章善用排比和反复来强化批判气势。如讲中共“失信”时,连续出现“失信婚约”“失信农民”“失信知识界”等短句,形成层层递进的指责效果。类似地,在论述香港回归后的违诺时,他列举“五十年不变”“井水不犯河水”“马照跑、舞照跳”等安抚口号并指出一一破灭的过程,运用了讽刺语气来强调事实与承诺的巨大落差。此外,文章中还夹杂议论式语句:例如“千万,善良的人们,不必费心为中共辩护”,以感叹句和呼吁句直接表达立场。这些语言特点结合直白批评和丰富的历史细节,形成了强烈的说服力和煽动性。
在价值立场上,作者明显认同西式民主制度,批判中共专制史实,对香港民主抗争持同情支持态度。文章开篇赞扬加拿大和平建国和民主传统:“加拿大立国以来没有发生过内战,大小争端都是诉诸和平争议的程序解决”,语调积极正面,表达对加拿大制度的认同和自豪。相对地,涉及中国共产党的部分用词尖锐苛刻,如指责“瞎指挥、瞎折腾,断送千百万人命归天”,“绞肉机式的政治整肃,形形种种的残酷斗争都罄竹难书”,将中共建设过程描述为野蛮暴虐,体现了强烈的反共立场。描写香港时,他多次提及民主人物和抗争事实,以褒义词汇说明香港民众的正义性:“香港人民被骗了,全世界被骗了。香港人民坚决讨回原有生活方式的抗争在继续,全世界民主国家和人民在声援”。可以看出,作者对香港民主运动抱有同情,认为其抗争“正义”,并暗示西方民主国家应站在一边。
综上,冯志强的写作风格融合了翔实的历史叙述与激情化的评论抒发,通过具体生动的修辞(如成语、排比、对话、引用等)传递其价值立场。他对加拿大民主制度持肯定态度,对中共和“一国两制”承诺的背弃持批判态度,并对香港追求自由的努力表示同情支持。这些立场通过文章对事件选材和用词语调得以充分体现:正面叙述与积极评价对应加拿大,负面描写与感叹句指责中共,情感倾注与励志口吻表达对香港抗争者的支持(如列举黎智英、黄之锋等“代表人物”),从而形成鲜明的立场色彩。
全文文风与结构分析
文章结构清晰对称,分为三个部分,分别对应“加拿大立国”“中共建党”“香港回归”三个不同历史语境下的7月1日事件。每段之间以装饰性分隔符分开,并在适当位置以年份或祝贺句点明主题(如“Happy Birthday,Canada!”、“1921年7月1日”、“1997年7月1日”)。
这种并列安排突出三个事件的同日关联,同时形成对照:一方面,中国共产党成立和香港回归的7月1在作者笔下都是动荡与承诺破灭之日,而加拿大立国的7月1则象征民主与和平。结构上呈现时间顺序:第一部分回溯1534年至1867年加拿大从殖民到独立的历程;第二部分梳理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21年建党,再到抗战、国共内战及近代史;第三部分则从1980年代中英谈判讲起,交代1997年香港回归及其后的一系列政治变化。
每部分内部采用时间线叙事,使得历史发展脉络清晰可循,例如香港段提到撒切尔1979年会谈、1997年回归一刻,以及后续社会运动的演变。 修辞特征方面,文章大量使用象征语言与批判语言。象征语言体现在对口号和成语的运用:譬如将“五十年不变”“井水不犯河水”“马照跑舞照跳”等曾经承诺的口号集中引用,并指出它们“安抚人心的说法一会儿就褪色了”,通过口号的反复和破灭揭示政治背叛的讽刺意味。此外,作者还赋予事件某种隐喻意义,如称香港人民的斗争为“正义抗争”,用“监狱消磨这个时代”比喻政府对抗议者的镇压(尽管文末略带遗憾,但精神上力挺抗争者)。
与此相对,文章开头讲述加拿大历史时语调稳重,语言客观平和;而论及共产党与香港问题时,则多用贬义形容词和强烈措辞,如“痞子成性”“背信弃义”“冒天下之大不韪”等,批评意味浓厚。这种风格差异在结构上形成鲜明对比,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在民主与专制的价值判断之间做出认同。
叙事展开方式上,作者善用时间顺序和对比来构建政治意识框架。在每个历史段落内部,他按照年代先后层层推进,如加拿大段从卡蒂埃探险到1812年战争再到自治领地;中共段从五四运动说到建党、苏俄援助和各种“失信”历史节点;香港段从谈判现场到回归时刻再到后续民主运动抗争。时间线的铺陈为批判提供了因果关系,使观点更具说服力。
此外,文章多处以“那么”“于是”“那时候”等词语承接前后论述,叙事连贯。作者还引入对话和细节描写增加现场感:如引用邓小平与撒切尔夫人的对话,以及描写升降旗帜细节和查尔斯王子手捧米字旗登上军舰离去 (暗示当年军舰火炮轰开大清的闭关锁国)的雨中场景。这些插入让历史更有画面感。
比较三个事件的结构安排,体现了一种历史观:加拿大模型与中共模式的对照、制度自由与政治压制的反差贯穿全文。文章通过并列“加拿大立国”“中共建党”“香港回归”这三个同一天的历史事件,以时间为纽带,将对民主制度的认同(加拿大)与对中共政权的不信任(中共建党)并列呈现,同时强调香港人民为民主自由争取权利的持续抗争。
这种并置方法本身就是政治意识的提示——暗示民主与专制在同一天出现的不同行为和结果,通过对比凸显作者所认可的价值取向。例如,加拿大段结尾“Happy Birthday,Canada!”的庆祝意味与中共段批判声音形成对照;香港段中“香港人民坚决讨回原有生活方式的抗争在继续”的正义色彩进一步印证了对民主理念的支持。
总体而言,文章结构上采用并列和对比,修辞上运用象征和批判,旨在建立一个以民主自由为核心的历史视角:在这三个七月一日中,民主价值被凸显,暴政承诺被揭穿,展现了作者对历史和政治的特定认识。
读者诸君有兴趣阅读原文,可以点击链接索取全文:https://www.wecpaca.org/forum/cpaca/li-shi-shang-de-san-ge-7-yue-1-ri
2025年7月6日,多伦多,安大略